01

材料就是材料


严格来讲,“材料”不叫“文章”,一个文章大家,绝不是一个好的材料写手,写“文章”跟写“材料”是两种背道而驰的思维。


比如,让鲁迅去写汇报总结,让韩寒去写领导讲话,领导即便不会吐血而死,也会懵逼而亡。


写文章需要分泌荷尔蒙,然后把荷尔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,虽说“天下文章一大抄”,但也要“看你会抄不会抄”。


也就是说“硬抄”是“抄”不出好文章的。


但写材料就必须得“硬抄”,除了起承转合的过渡句、解释说明的阐述句、提炼标题的点睛句、总结工作的四六句有时需要有点文采、有点风骨,其他全是固定模式。


特别是相当级别的领导讲话,定性的话必须要有“出处”,容不得你半点发挥。


所谓“出处”,就是中央最新方针政策,最新会议、文件精神,省部级以上领导讲过的话等等。




也就是说,写文章是“自主研发”,写材料是“来件加工”。


所以,千万别把写材料想得那般美好,材料界没有旷世雄文,不需要“吟安一个字,拈断数茎须”的境界。


不要把自己逼死,你绞尽脑汁想出来的那些“漂亮话”,很多时候并没有任何价值。


平时多站在领导角度想问题、多熟悉业务、多积累资料,写起材料才不会有“无米之炊”的尴尬、“无处下手”的抓挠。



02

一个错字毁所有


我做过媒体,明白在报刊界校对很重要,但地位很低,因为写文章是技术活,校对只是熟练工,大家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。


但在材料界,材料狗必须是个多面手,本身要兼做收集、分析、研判、起草、校对、运转等所有工作。


起草是所有环节的重中之重,这个没有异议,但我今天想强调的是:校对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最后一哆嗦。


曾经有个同事,每篇材料都在玩命,晚上弄不到一两点不回家,烟灰缸漫不出来不收手,材料写得既有高度又有深度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、既有普遍性又有操作性,但是既没屁用也没鸟用。


因为总是写完不校对或者校对不认真,满怀信心地呈给日理万机的领导,领导大眼一扫,眉头一皱,挑出三四个错别字后,掂起稿子扔给他:写的是个神马玩意嘛!!


写材料不校对,就相当于去领导办公室不拿笔记本是一样的道理,跟你记性好使不好使没有半点关系,说轻点是工作作风不严谨,说重点是政治态度有问题。


材料没写好是能力问题,出现错别字那就是原则问题。


一篇好的材料,首先是“没有错别字”,只要“溜光水滑”,该说的说到了,起码不会受批评。


至于精品,真的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到,毕竟你写完后上面还要有好几级审改,不同领导眼里有不同的精品。


就像有的人喜欢吃面条、有的人喜欢吃米饭,你想做到臻于至善,所有领导都满意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


03

“快枪手”没有活路


世界上有两种活动不能太快,一种是“搞破鞋”,一种是“搞材料”。


“搞破鞋”的男人是为了寻求刺激和自信,但“搞”的时候太快便会威风扫地;“搞材料”的男人是为了得到认可和提拔,但“搞”的时候太快就是自找苦吃。


破鞋界的“快枪手”是以“交粮”为判断标准,材料界的“快枪手”是以“交稿”为时间节点。


材料写得快凸显出你的优秀,但稿子交得快就反映出你的幼稚。稿子写完后,能做到“忍稿不交”,你的功夫就修炼到家了。


稿子交得快,是反复折腾、加班加点、做无用功的最佳前置条件,没有之一。


领导对稿子交得早的同志有两点印象,一是态度不端正,二是工作不认真,没有三是。


稿子交得早,并不意味着效率高、能力强,因为材料界始终有一条铁律:最好的稿子一定是开会前的最后一稿。



04

材料界也有“周五效应”


媒介经济有个所谓的“周五效应”,就是坏消息要在周五公布,因为受众注意力会被周末的大好时光吸引走,消息很难得到发酵;好的消息要在周一公布,因为刚上班缺乏感官刺激,好消息极易得到传播。


对于领导来讲,你告诉他材料没写完就是坏消息,你告诉他材料写完了就是好消息。


所以,最傻的交稿时间是周五,最佳的交稿时间是周一。


周五交稿,领导粗略看完,给你理个新思路重新开张的可能性几乎为100%,周六周日加班的可能性几乎为100%。


周一交稿,因为临近开会,稿子推倒重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

正确的做法是:


周五下午,材料已经写完,领导来催稿,微笑着告诉领导:“刚刚弄好个初稿,还太粗,周六周日再修改完善一下,周一一上班就呈给您。”领导也会微笑着对你说:“好,周末不要太辛苦啊,要劳逸结合!”然后,然后你懂的。